王乃钦,号六柳斋主,生于一九四七年十一月,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、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、菲律宾中华书法学会学术顾问、中国沧浪书社社员、国立华侨大学美术学院教授、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委。
日前,泉州友人黄文生居士寄来西冷印社出版社新出版的《王乃钦诗书作品集》,告诉我这位华侨大学的教授,是位德艺双馨的诗书名家。他刚为王教授举办了展览,希望我也能帮助推介。我心头热, 马上答应下来。几天来,拉拉杂杂写下一些文字,表达我对王乃钦教授的钦敬之情。
我对王乃钦教授早有了解。记得手 ,于颜楷所下功夫1987年,上海的《书法》杂志为纪念书一 笔纯正颜楷,19创刊十周年,举办全国中青年“书苑披 云创办的香港《书菲律宾中华书法 撷英”评选,要求参评的书法家要提国沧浪书社社员、,供两种字体的书法。最后,40岁的王 请教于罗丹、虞愚、乃钦与言恭达、马士达、陆家衡、陈仲明、于太昌、方国兴等37位中青年书法家脱颖而出,获得“书苑撷英优秀用功甚勒,并担任厦中青年书法家”称号。这是到目前为协会 首任会长。到华止全国唯一次以两种字体 考评书法家水平的评选活动,影响巨大。那期的《书法)专刊我至今还保留着,我何绍基 、谢无量弘也收藏有其中大部分作者的墨宝。
王乃钦教授1947年出生于惠安县洛阳镇一个贫寒家庭,自小就对书中, 得乎其下;取法乎下,则无所法十分痴迷,因为家里很穷,没有钱买纸笔,他常常在地板上、墙壁上涂鸦,因此常常遭到父亲的责骂。但是,点很重要 ,要在取法上给自己定下高他的行为得到了祖母的支持。祖母虽.标准,要从历代书法大家中汲取所然是个文盲,却特别重视读书,认为喜欢写字是件好事,鼓励他多看书写字,将来成为有用之才。祖母的教诲至今一直印在王乃钦的心里。
作为66届高中毕业高材生,因文革原因,王乃钦未能顺利进入高校,毕业后开始务农、打工、开书画室,养家糊口,历尽辛酸。粉碎四人帮绝 大部分活动,受益匪浅。后,国家恢复高考,他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爸爸了,可他还是毅然走进了考场并顺利被厦门]大学中文系录取。当与苦、 饰与朴,在华丽与平淡劲挺与他接到妻子送来的录取通知书时,跪在祖母的像前失声痛哭。
拿着录取通知书,王乃钦犹豫了。当时,家里三个孩子都在上学,而父亲又长年卧病在床,如果自己上学走了,家里就只靠爱人一个人承受家庭的重担了。是爱人的鼓励使他踏上了求学之路。
1982年,王乃钦从厦]大学中文系毕业,分配到华侨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学,后来又调到艺术系从事书法教学。多年来,王乃钦念念不忘老伴儿的功劳,去年10月至11月,他还带着老伴从泉州出发,途经雁荡山、西湖、滕王阁、拙政园、秦准河泰山、开封、西安、北京等二十几个城市,历时月有余,饱览了大好河山,之力运于笔端, 筋强骨道,气大力沉:遍寻名胜古迹,寻访各方老友,也算是对为自己辛勒付出三十余年的老伴的一种报答吧。
王乃钦教授学书从赵、颜楷人手,于颜楷所下功夫尤深,至今犹能书一笔纯正颜楷,1974年就曾在梁获奖,披云创办的香港《书谱》杂志上发表作品。考人厦门]大学中文系后,经常请教于罗丹、虞愚、余纲等在厦的闽南书法名家。于二王”行草、《二爨》楷书、《张迁碑》《石门颂》等汉隶名碑用功甚勒,并担任厦门大学学生协会首任会长。到华侨大学中文系任教后,教学相长,学养日深,其书法创作在远师商周魏晋及宋四家同时,以何绍基、谢无量、弘一及新出土的汉简融合笔意,行草和隶书风格初具。
“取法乎上,得乎其中;取法乎小令 一首,王乃钦的填词受到黄教授中,得乎其下;取法乎下,则无所得矣”,王乃钦说,在书法艺术探索路上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十分不易,起点很重要,要在取法上给自己定下高标准,要从历代书法大家中汲取所长,严加练习。有名师指点固然幸运,加强与海内外书法名家交流,开阔视野也十分重要。1987年,12月21日,华人德、白谦慎发起成立沧浪书社,王乃钦与王铺、言恭达、曹宝麟、潘良械、吴振立等成为首批24会员之一,参加了这一著名的民间书法团体的绝大部分活动,受益匪浅。
关于自己的艺术追求,王乃钦曾写道:“在熟与生巧与拙、险与平、腻与苦、饰与朴,在华丽与平淡、劲挺与轻松、怒张与冲和、刚强与柔韧、诡异与痴傻之间,我永远选择后者。我敬着重庄严肃穆,但我更喜欢野逸时达;我崇仰壮阔雄伟, 但我更心仪清虚简;我佩服天纵神奇,但我更钟情平淡天真。
王乃钦教授的书法创作既强调根植传统,更强调风格与格调。他常说:“艺术要有它的不可替代性。”他以行草和隶书见长,整体格局气息在奇、拙、新三字之间。奇,即守正出奇,其章法、结构、笔法遵循传统,而多有创意,因势赋形,自然尽态,饶有奇趣,既杜绝平庸,又奇而不怪。拙,即弃巧守拙,以碑入帖。其用笔以中锋、品集》作序时写道:涩进为主,擅调动指腕、臂乃至全身之力运于笔端,筋强骨遒,气大力沉;行笔见灵动又不显纤巧,虚实相生,得拙、圆、重、活之妙。新,即以古为新,以我为主,,熔铸百家,融通五体,体悟万物,且加入时代风流,独具风神。其作品频频在全国各种大展获奖,出版有《王乃钦书法作品集》。
王乃钦教授大学就读的厦门大学中文系,创办于1921年,为厦门大学创办最早的院系之一。鲁迅、林语堂、沈兼士、顾颉刚、张星口、洪琛、施蛰存、孙伏园、周辨明、罗常培、虞愚等著名作家学者曾先后在此执教。
“古渡架长虹,海落西东,雄关泽国势凌空。”这是王乃钦平生学填的第一首词。30多年前,在厦大开设宋词欣赏选修课的黄拔荆教授(林庚、吴组缃弟子),曾以“秋思”为限让大家填小令一首,王乃钦的填词受到黄教授的赞赏与鼓励,评价其:“一出手便不凡,可见已谙此道,他日若当悉力砥砺,定为间云射雕手。“此后,王乃钦长期从事格律诗词创作,不时有诗歌作品问世、 他的诗作格律严整,意境加练习。许多感事予怀的诗都流露出一份诗人的真情。
王乃钦教授经常告诫学生 ,要学习诗词创作首先要熟读大量古代诗词名篇,同时还要不断的丰富生活和情感体验,同时还要加强情感培养。王乃钦认为,诗词创作对提升书法家的艺术水准益处良多。“诗和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,良好的诗词素养对提升书法艺术有很大的好处。”王乃钦的这些体会在他的书法创作中无处不在。
我尤其喜欢王乃钦教授的自撰联语,如:“唯觉才疏需自补,但因性拙莫他求。”“好事多从难处得,真情还自性中看。”、“多培嘉木期春色,不种欲根舒本怀。”、“山花水鸟作知己,烟雨云霞共忘机。”对仗工整,神韵独秀,既表达了王乃钦先生的胸襟气度,内容 也充满了正能量。 而用其独特的书法书之,平淡中见虚灵简远,一派天真烂漫,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得魅力。沧浪书社发起人之一、王乃钦的老友华人德教授在为《王乃钦诗书作品集》作序时写道:
乃钦君喜豪饮,见景生情,感事抒怀,常常口占高咏,诗作多即兴而成,才思敏捷,辞意超迈,而又清新自然,绕有情趣。其诗名长期为书名所掩,实其诗才胜于书艺。用心苦,见孤诣的是其书法。其书法天真烂漫,不刻意雕凿,平淡中见虚灵简远。有此境界,非仅从笔墨技巧上用功就能得来。更须从字外求之。乃钦君除积累学识,陶冶性情,还喜交游,并以山川法,草木、宇宙万象为其创作之源泉。
去年西冷印社出版社出版的《王乃钦诗书作品集》,诗书相映成趣,是其五十余载诗书艺术生涯一次较全面的总结。
王乃钦教授长期从事书法教学书法理论研究水平也受到专家瞩目,书法论文多篇刊载于全国性书法刊物及大学学报。其中《论书法青感表现》《论严格意义上的书法艺术》和《论中国书法精神》等论文在书坛影响深远。
王乃钦说,中国书法应具备三个层次:一是文字的书写:二是文字的美化与加工:三是表达深一层次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。缺少任何一
个层次都不是严平格意义上的中国书法艺术。
几年前 ,我曾在《书法导报》上读到他的《二十年目睹书坛之怪现象》8首绝句针乏时弊 ,振聋发馈,非正气义胆者所不能为,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当官题字本寻常,无奈涂鸦充内行;。
件件官书滋润笔,丰于俸禄又风光。
(官 书)
要职书坛要价高,吉光片羽更堪豪;
一枝权笔勤珍重,洒去犹能变锦袍。
(润格)
套话媚时年复年,竟将竖腐比先贤;
眼中垃圾当除尽,还我书坛一片天。
(吹捧)
专题专版有专财,用了专财名气来;
学术含金真若此,孔方兄是大人才。
(专版)
著书茹苦为传薪,功业从来折服人。
只厌而今书泛滥,金针不度导迷津。
(出书)
仰止高山仰大师,大师风范众人推;
国学式微鸦雀噪,不信时人乱鼓吹。
(大师)
书家多数是输家,输却才华输五车;
刻意劝君轻莫信,一时喧闹一昙花。
(书家)
经典不抄抄捷径,终南山下是孙山;
千人一面随风转,自铸心声境最难。
(抄袭)
20年前,王乃钦教授曾对友人戏言:“此生成一 名家可矣 ,大家则不望也。“其时,纵观先生的诗词书法,其艺术水平远远高于当代书坛的某些所谓“大家”。只不过先生偏安泉州一隅,不谙当今炒作、钻营之术。所幸先生所计非关富贵,而在于中国书法的探寻与传播,在于吟咏招挥毫之乐。至于所谓名利,应了当下年轻人的一句俚语:“天空飞来五个字儿,那都不是事儿。